新闻中心

精准内部资料、电泳 对比之下的思考 农机需求满足的冰火两重天

更新时间:2017-09-15来源:

对比之下的思考 农机需求满足的冰火两重天

2017年09月14日11:52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摘要:伴随着农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农作物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即便如此,农机需求满足程度不一,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依然存在。

    对于国内农业机械行业发展存在的不平衡性,业内一直以来就有鲜活的总结,概括如下:一是,机械化水平“两高两低”,即种植业高,养殖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低;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二是,装备结构“三多三少”,即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三是区域发展“三快三慢”,即平原地区快、丘陵山区慢;东部和北方快,西部和南方慢;旱地快、水田慢。

    伴随着农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农作物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即便如此,农机需求满足程度不一,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依然存在,通过对三大粮食作物不同环节机械化高低和需求满足度的鲜明对比,我们再次审视这些短板,或许会产生更多的认知。 

  图一:2016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表     

农机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小麦:收获机械化高与烘干机械化低的阵痛。

    据统计,国内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程度最高,达到了94.2%,其中机耕率基本达100%,机播率86.9%,机收率95%(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8%),缘于几代农机人不懈努力创造的这组骄人数据,“三夏”这个代名词包含的丰收喜悦远远摒弃了骄阳下躬耕的辛苦,机械化给农民带来了无穷的便捷和体力解放。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直面小麦收贮环节中的机械化烘干率不足的问题,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央视等权威媒体报道烘干仍是三夏麦收短板,寻根求缘,以下两点值得关注。

    其一、小麦传统晾晒模式隐患多。

    在我的接触中,山东老家依然以个体承包土地分散经营模式为主,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就是小麦和玉米,两季轮作。八九十年代,小麦收获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收割后会运到一个专门的场地进行暴晒、碾压,再扬场,借着风力将麦子和麦糠分离,最后就在摊在场院里晾晒,随着时间推移,后来有了小型脱粒机用于脱粒,再如今,所有的收耕种都被机械化代替,记忆里那一家挨着一家的光溜溜的场院也就不复存在了,留在专属几代人印象深处里仅有那些挥汗如雨的抢收场景了,永远定格成了回忆……

    这么多年过去了,今天很多地区小麦收获后的晾晒一直延续着传统的自然暴晒风干模式,一到六七月份,没有了专门晾晒场地的农户把小麦运到乡村公路上进行晾晒,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虽然主管部门一直严令禁止,但是效果不明显。弊端不仅于此,如遇下雨或连阴天气,小麦将面临着发芽、霉变的风险和损失……自然晾晒必须被淘汰,机械化烘干才是最科学的途径。

    其二、粮食机械化烘干推进是个系统工程。

    据统计,每年因气候原因导致来不及晒干或未达到安全水分含量造成霉变、发芽等损失的粮食,约占我国每年粮食总产量的5%左右,而其中单纯因霉变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2000余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2%,直接经济损失在180—240亿元之间,如此触目惊心!从机械化程度分析,据统计,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均在90%以上,而我国却不足10%,差距巨大。

    近年来,国内粮食烘干产业也是飞速发展,尤其是今年以来,在整体市场一片下滑声中,烘干机却异军突起,截至6月底,全国农机市场累计销售各种烘干机9860台,同比增长了37.3%,东北、内蒙等玉米产区以及全国大部水稻主产区,都成为了烘干机作业的主战场,反观中原区域的小麦及玉米烘干却发展滞后,建议在农业补贴项目设置导向、集约化土地管理、烘干收贮一体化企业拓展、农户传统农艺意识改变与行政引导等环节予以改善,相信,小麦机械化环节烘干与其他不平衡的阵痛很快将结束。

    二、水稻:收获机械化快速提升与机插推广缓慢的不同步。

    世界水稻的主产区集中在亚洲,亚洲水稻播种面积占世界的近90%,占世界水稻产量的91%,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五国是世界上水稻播种面积最多的国家,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占世界第二,产量世界第一。据统计,我国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近78%,其中机耕率超过98%,机收率超过83%,不同步的是我国水稻机插率却不到40%,水稻机插推广需加大力度,择期两点做以下解析。

    其一、南北品种及农艺等差异,令水稻种植机插率差距巨大。

    在人们的印象里,东北三省作为一年一季稻的主产区,生长期长,不仅米质好,而且全程机械化普及程度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南方区域的水稻主产区,仍延续了传统的人工种植模式,整体机插率非常低,就连我国水稻种植第一大省湖南也是如此。由于不同区域间气候和水土条件差异大,造就了多样化的生态类型、耕作制度和品种熟制,按不同分类,我国水稻种植有一熟制、两熟制、三熟制和两年三熟制,有单季稻、双季稻、麦茬稻,有早稻、中稻、晚稻和粳稻、籼稻、杂交稻等。

    从农艺上讲,水稻种植基本分为直播和移栽,直播有旱直播和水直播,水直播又分为干谷直播和芽谷直播;移栽分为深栽和浅栽,浅栽又分为有序和无序两种基本形式。其中,直播省去了育秧环节,在我国单季稻区和太湖流域等稻麦区应用广泛,但由于水稻直播生长期长,秧苗生长速度慢,因此这种种植模式仅适用于一年一熟制的产稻区;以抛秧、摆秧为主要形式的浅栽,虽然有利于增产,但风险远运大于以插秧机特别是高速插秧机为主要作业的深栽,同时,采用抛秧和直播方式,不仅需要在水稻生产过程使用农药进行治虫、除草,而且在株距、行距以及地脚控制上达不到水稻机收作业要求,且产量不可控,因此,水稻机插才是发展方向。总体来看,我国南方区域丘陵、山区坡地多,且水稻品种、农艺、种植习惯多种多样,多方因素制约了机插率的提升。

    其二、水稻机插推广须因势利导,先从改变人们的种植习惯开始。

    南方水稻机插推广,不单纯是受耕地地貌形态影响,更大因素是受人们传统种植习惯制约,与此同时,南方区域以双季稻和多季稻种植为主,适应于单季稻区的配套育秧模式和机械作业行距与其不同,需要结合各地农艺进行针对性调整,并且与抛秧或手插秧相比,机插秧对秧苗的要求不同,区别化育秧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提高水稻机插率,必须充分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因地制宜,充分体现机械化作业的实用性、适应性、高效性、科技性,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农艺优化引导和购机补贴政策支持上下功夫,多方努力,彻底解决农艺模式与机械化技术不相适应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插秧机生产企业要重点解决产品可靠性和作业效率问题,提供性价比高、质量好的产品和优质、及时服务,结合南方特殊地形作业需求,本着便于搬运、操作便捷、功能完善等方面进行人性化设计升级,制造出更多高效、低成本、可靠的插秧机产品,助力水稻机插水平提升。   

    图二:我国主要农作物2016年机械化水平统计图表     

农机

    三、玉米:大型收获机扎推与小型化产品品牌化不足的怪圈。

    作为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玉米广泛分布东北、西北、内蒙古、宁夏、黄淮海平原以及云贵川、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西等区域,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5.5亿亩,比第二大农作物水稻多出1亿亩,尽管今年继续在2016年调减3000万亩基础上再调减1000万亩玉米种植,其种植面积仍超过5亿亩,依然是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据行业统计,国内玉米综合机械化率近84%,其中,机耕率近100%,机播率85.7%,机收率63%,玉米机械化发展上存在的不平衡,以下两点可见一斑。

    其一、玉米收获机断崖式下滑是多方因素所致,也是国内农机制造扎堆的缩影。

    相对来讲,在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机械化发展较之小麦和水稻相对较晚,整体机械化水平尤其是机收水平快速提升超过60%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然而,在整体农机市场发展节奏趋缓、国家种植结构调整、玉米价格市场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去年玉米机市场也是出现了断崖式下滑,这也映射出高速增长背后,产出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农机制造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中低端产品重复产出的诟病,玉米收获机产业也同样不能幸免,大家扎堆传统玉米收获机械,割台、摘穗、扒皮、清选等系统构造相互模仿,技术创新乏力,可靠性不足的弊病依旧大量存在,反观在青食玉米收获机械上却投入乏力,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一味考虑产品价值大小和市场集中需求,对小型化产品重视程度逐步削减,国内玉米机小型化产品品牌不足的现象已经显露出来。

    其二、规模作业区域也有小型化需求,市场细分促进小型化玉米机品牌升级。

    去年10月份,笔者在内蒙市场走访时发现,很多山坡地大型玉米收获机械上不去,而周边又缺少小型机械,好多区域都是人工在收割,多方了解得知,当地大面积玉米收获作业以五行及以上大型机为主,小型收割机大多是小企业制造,质量问题多,购买不放心,所以就只好用人工作业解决。不仅如此,南方许多丘陵、山区的农户,玉米收获时节也多方寻找质量过硬、农艺适合的机型,另据行业统计,在玉米机销售结构中,四行机为销售主流,占据了近40%的比重,但是两行、三行机的销售比重也分别超过20%,也就是说,小型玉米机个性化市场需求空间依然不小。

    小型玉米收获机械产品品牌化,需要更多的规模企业投注更多的精力,加大技术工艺创新,针对不同区域的地貌、农艺等情况研发适合作业的产品,同时加强产品制造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产品可靠性,增加产品智能化,实现产品升级,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环境里,小型产品品牌化、精耕区域市场,抑或能发现新的“蓝海”。

    在农业机械化迅速提升的今天,传统与小众、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以及整体机械化发展中的不平衡必定是短期存在的,相信,伴随着科技创新、“工匠”精神弘扬和农机人的不懈努力,平衡发展、持续进步、创新引领将成为农机行业的新标签。(农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