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战硝烟正起 中国工程机械会身陷困境?
美国贸易战硝烟正起 中国工程机械会身陷困境?
【慧聪工程机械网原创报道 宋海英】特朗普从中国带走2000亿的大单之后,竟然开撕中国,不顾众议,点燃贸易大战,让人感叹“翻脸比翻书还快”特朗普的商人“本色”: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就像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所说那样——不可能的事情经常发生,你最好有所准备。
特朗普点燃贸易战
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600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
特朗普点燃贸易战
其实,特朗普的贸易保护倾向早已露出端倪,2月12日美国白宫向国会提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这一计划是为了制造产业回归本土,这一计划最受惠的本土工程机械企业卡特彼勒等,消息一出卡特彼勒股票开启了新一轮的上涨。然而,过度的贸易保护极有可能让中国深耕多年的卡特彼勒在贸易大战的火炉上炙烤。
对于美国打出贸易战硝烟,中国政府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来而不往非礼也”。在中国与邻邦日本、韩国的交手中也看到过类似的表态,因政治或经济因素日韩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失利表现,也可以预见卡特彼勒等美国品牌在中国可能遭遇尴尬。
卡特彼勒在贸易大战的火炉上炙烤
因为,中国政府表示“有充足实力对贸易战奉陪到底”,由此,美国掀起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贸易摩擦,即刻在敏感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开始用脚投票。3月22日,特朗普非常喜欢的卡特彼勒股票表现惨烈,跌幅高达6.01%,而同为美国知名农机制造商的约翰迪尔,股票跌幅也高达4.95%,这此巨振在美国股票市场实属罕见。
这样的冲击波同样给予了亚太股市打击,中国A股工程机械版块集体跳水,资本市场的巨幅振动似乎也正在预演着贸易摩擦大战的激烈。如此表现是市场的过度反映?还是复苏中的中国工程机械会因此再度陷入巨大的困境?
在美销售占比低
纵观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海外布局,海外营业收入占比逐年递增,有些设备海外出口占比高达60%,在各家公司2018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蓝图中,拓展海外市场已成为各企业的重点和共识。
到2017年上半年,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同比增长14.3%,同期三一重工海外收入达到57.99亿元,海外收入占比为30.19%,柳工海外收入占比的20.59%、徐工机械海外收入占比的15.2%、中联重科海外收入占比的10.13%,但其共同的表现均为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占比并不高。
三一重工深耕海外战略
美国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基建项目政策,给逐步渗透美国市场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提供了可观的市场,然而特朗普政府保护当地工程机械制造商的态度强硬,使得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在美销售平缓,因此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美销量占整体营业收入的比例并不高。
徐工机械董秘答投资者问时表示,2017年,徐工出口到美国的产品收入年度合计在2000万美元左右,其中包括集团挖机业务收入1400万美元左右,公司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收入目前占上市公司整体收入比重很低。
同样,柳工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度柳工北美市场营业收入占公司合并收入比例约1%,对公司的贡献有限。
百花齐放化解风险
实际上,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海外经营的收获更多地是为自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与地区。目前,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的海外战略与我国一带一路已高度统一,有些企业的契合甚至高达80%,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销量大幅增长对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营收的快速增长功不可没。
中国企业从施工方与工程机械制造商合力开拓市场,共同打造成为施工项目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为工程机械掘金这一市场提供了资源与工程保障,深度介入这一市场提供了保障。
正如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工程机械企业的‘春天’,三一已在相关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发展,目前70%-80%的销售来自于此。2017年徐工机械出口收入大幅增长,主要出口集中在一带一路区域,占公司出口额约70%。
工程机械企业海外与一带一路契合度高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不仅在一带一路“一枝独放”,而是呈现海外战略多方位的特征,在欧洲、中东、南亚、西非北非、亚太地区“百花齐放”。
因此,业界普遍认为,此次美国发动了贸易战,对我国工程机械有一定的影响,但因占比较低,且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回升态势日渐明朗,抗风险能力的不断提升,贸易战对行业整体发展影响有限。
不仅如此,我国为推进2025中国制造,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赢利能力,3月25日,财政部部长刘昆 2018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表示,今年财政部将继续调整增值税税率水平,并按三档变两档的方向进行,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税率,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在笔者看来,调低制造业增值税,也是应对贸易保护国制裁外来竞争的积极应对之策。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工程机械企业在一轮冰火相交的经济周期的淬炼中实现了浴火重生,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将会以更开阔的视角、更强劲的竞争力面对挑战与机遇。
责任编辑:宋海英